时间:2025-07-22 来源:紫砂之家
潘虔荣,字菊轩,制壶名手,顾景舟先生曾对此人进行考证,认为其传世莲子壶制壶年代在道光年间,可见虔荣历经乾、嘉、道三朝。又《邵氏宗谱》卷十六有高熙《茗壶说·赠邵大亨》一文,其中有句:“近得菊轩掇,并苍老可玩。”
一、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
技艺标杆
顾景舟评价其为 “超越杨彭年,与邵大亨并列清中期顶尖高手”,作品以严谨的几何造型、流畅线条和细腻胎质著称(枣红泥、朱泥为主),泥料筛选与窑烧控制均达极致 。
独创性突出:如《菊颂壶》融合仿生菊瓣与三层浮雕(弦纹、蝠纹、回纹),兼具自然意象与吉祥寓意;《莲子壶》以饱满壶身和精准比例成为经典 。
文人壶典范
作品多镌刻自书诗文(如“岁在辛卯仲春,虔荣制时年七十六并书”),体现清代文人壶“诗书画一体”传统,文化附加值极高 。
其76岁高龄仍制佳器的纪录(香港中文大学藏莲子壶为证),成为紫砂史中“人壶俱老”的传奇象征 。
二、市场表现与拍卖记录
核心成交数据(单位:人民币)
市场趋势
稀缺性驱动溢价:传世真迹不足20件,公立机构(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博物院)收藏超半数,流通市场偶现即引发高价竞逐 。
纪年款作品价值更高:76岁所作莲子壶屡创高价,藏家视其为“艺术生命力”的物证 。
仿品与真品价差悬殊:清末仿款(如“万丰鞠轩”)价格仅4-7万元,不足真品1/10;现代低仿更不足万元 。
三、价值驱动因素
“真精稀”三要素
真:底款必带“虔荣”或“虔荣制”,晚年作品刻纪年与年龄(如“辛卯七十六岁”),刀工深峻无泥料溢出 。
精:胎泥为清中期黄龙山原矿(朱泥泛橘红、紫泥显枣皮纹),衔接无痕,内壁推墙刮底工整 。
稀:顾景舟考证存世仅“二佳器”,后世增量发掘不足10件 。
文化符号意义
作品见证清代紫砂从实用器转向文人雅玩的关键期,藏家不仅投资器物,更购买“活历史” 。
️ 四、收藏建议与风险提示
优先馆藏同款器型
莲子壶、菊颂壶等有香港中文大学或南京博物院出版记录的器型,真伪保障较高 。
警惕三大仿品破绽
款识:纪年与年龄矛盾(如“辛卯七十六岁”推算生于1756年,落康熙/同治款必假) ;
泥料:现代泥掺氧化铁增色,紫外灯下显荧光 ;
工艺:模具注浆内壁光滑,无清中期竹刀刮痕 。
长期持有策略
头部作品十年涨幅超600%(2010年9万→2014年63万),适合作为资产配置中的“硬通货” 。
总结:潘虔荣壶艺融合宫廷法度与文人意趣,存世稀缺性决定其 “只涨不跌”的市场基调。藏家宜通过权威渠道(如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专题展)建立鉴赏标准,优先布局有纪年款的晚年力作,规避中低端仿品风险。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