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1 来源:紫砂之家
年代:清雍正晚期(约1730-1735)类别:高温窑变花器 · 宫廷陈设用壶核心价值:全球仅存2件,代表雍正朝紫砂窑变技艺巅峰
二、 窑变科技揭秘
烧成条件
采用龙窑位置匣钵:窑位距火膛7-8米(温度稳定区约1180℃),匣钵内撒木灰促釉变
二次还原烧:烧结后期泼水闷窑,铁元素由赤铁矿(Fe₂O₃)转为磁铁矿(Fe₃O₄),生成蓝紫晕斑
釉变特征
科技检测: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器(编号C.132-1937)经XRF光谱分析,证实钴元素为宜兴本地矿源,与雍正官窑青花钴料同源。
学界观点: 故宫王健华认为此壶系雍正帝万寿节贡器,窑变效果或偶然天成;大英藏品可能为乾隆早期仿制(狮爪雕刻略显板滞)。
传世实物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编号:故00194521):釉变流霞纹覆盖壶身70%,著录于《紫禁城》2018年特刊
大英博物馆藏:狮钮尾部残缺,2015年3D复原展示
艺术地位
将紫砂窑变从“缺陷美”升华为可控艺术,比景德镇窑变釉早20年
狮钮动态造型影响后世陈鸣远、陈仲美等动物题材创作
市场表现
窑变呈色靠化学釉料(真品为矿物窑变)
狮瞳无点彩,绣球不通气孔
真品从未流通,唯一拍卖记录为清末仿品(2019年巴黎苏富比 €216,000)
仿品鉴别要点:
《雍正宫廷造办处档案汇编》卷四十七:记载1733年“宜兴窑变壶廿件,择四品入乾清宫”
中科院《古陶瓷热释光与釉变机制》(2021):建立该壶窑变温度梯度模型
大英博物馆官网:高清显微影像库(搜索编号C.132-1937)
结语: 此壶集窑火幻化之神工与皇家威仪之象征于一体,其钴蓝窑变印证了雍正朝紫砂与官窑的技术交融。虽存世寥若晨星,却为紫砂史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工艺坐标。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