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经典壶型:千金之壶“掇只”

经典壶型:千金之壶“掇只”

时间:2025-04-30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泰斗顾景舟去世前,曾专程赶至上海再看一眼掇只壶,那是最后一眼的痴情。景舟掇只终未有现世,是顾老的一生的遗憾,也是紫砂界的一大遗憾。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掇只壶”的前世今生。


掇只!掇子?!

    掇只壶,因其造型像宜兴当地以前使用的一种装调料、糖果的容器“掇子”,所以又被称为“掇子”,因为“子”是入声,现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发音,逐渐传为“掇只”,实为勘误。掇只壶为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所创制。

       邵大亨,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江苏宜兴蜀山上袁人,年少成名。约生于乾隆晚期,殁于道光末年。邵性格孤傲,清介正直,非到其困乏时,虽一壶千金亦不可得。清朝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壶),购选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经旬,大亨故作劣者以应,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表现了大亨坚贞不屈的可贵性格。

       制壶以浑朴取胜,气韵温雅,代表作有《掇只壶》、《一捆竹壶》(南京博物馆藏)、《鱼化龙壶》等。在清代,他的作品已被嗜茶者视为珍宝,“一壶千金,几不可得”。

      《宜兴县志》中记载的千金之壶是一件被称为“掇只”的紫砂壶,“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

图片

大亨掇只 
      掇只壶,是由莲子壶改变的壶型,把莲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盖里也变化成双层。后来冯友庭与程寿珍师徒把掇只脖子加高,盖更接近半圆型,壶钮也更圆。这样就像三个落起来的球,所以叫掇球。究竟是先有掇只、还是掇球,实在是无从考究。
      顾景舟曾评价邵大亨:大亨以后百五十余年中,无有超越他之上者。可见邵大亨的制壶工艺早已得到后世的推崇。遗憾的是邵大亨壮年辞世,留存后世的作品寥寥无几,《宜兴县志》里提到的掇只壶,虽说是“一壶千金”,可多年来深藏民间,几乎很少有人亲眼见过。

      顾景舟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云:“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精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图片

大亨掇只

      大亨掇只壶,壶身长近一尺,高过六寸,容量2500毫升。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充分体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

图片

大亨掇只


颠沛流离的大亨掇只

    潘序伦,因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又名秩四。宜兴丁蜀镇蜀山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被国外会计界誉为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出身书香门第,其曾祖父和伯父都是清代举人。他14岁时,父亲去世,得长兄伯彦(古文学家,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的教益很多。抗战胜利后,潘序伦于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任经济部常务次长,1947年5月受聘为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其侄潘稚亮,曾应宜兴名绅储南强(曾主持开发善卷洞、张公洞)之邀,在供春壶盖上口外缘刻隶书铭四十五字:“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麟,五百年后黄虹宾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即制壶名家裴石民),题记者稚君。”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宜兴蜀山一潘姓人家(即潘氏第三代子孙)出现了这一珍品。潘家晚辈为了鉴别真伪,特请当时宜兴紫砂二厂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来家鉴定。并在确系邵大亨真品时提出愿以一壶换取徐的上品两壶(当时壶价并不太昂贵)。后来徐汉棠又将此事告诉师傅顾景舟。顾大师一见此壶,真是爱不释手,称赞乃是一件稀世珍品。之后,此事被潘家晚辈知晓,推故此壶不予调换,并立即取回收藏。 

      1986年潘家晚辈要兴建住宅,经济拮据,不得已出让祖传的“大亨掇只壶”。许四海当时不失时机地以3万元的高价买了回来,几乎用去家里积蓄的全部。之后两年,有人欲出7万美元收购,破了半个世纪前英国皇家博物馆以2万美元收购宜兴名绅储南强收藏的一把缺盖明代供春壶之记录,但被许氏以“珍品到了收藏家手中,其价格就转换为一种文化价值,出一百万美元也不卖”谢绝。

      许四海曾任职上海公用事业学校,他把全部业余时间都放在搜集紫砂艺术品和紫砂壶的制作上,期间结识了著名的画家和紫砂收藏家唐云先生。在唐云的鼓励下,1984年许四海辞去公职,到宜兴紫砂二厂工作。许氏以“门外汉”为印制作的紫砂壶受到海外收藏家的青睐,素有“江南壶怪”之称。1985年在上海和当时紫砂二厂厂长史俊棠倡导成立紫砂协会、举办宜兴紫砂民间收藏展览,1987年9月25日建立中国首家自筹民办的茶具陈列馆—“四海壶具馆”。

      现在“大亨掇只壶”珍藏于上海市郊嘉定经济开发区的“四海壶具博物馆”,她的离奇经历终于告一段落。


当代名家掇只

       前人之峰太高,而后人不断追摹,我们且看看当代名家的掇只

图片

徐汉棠掇只

     掇壶,要肩项及腹,有骨肉亭匀之感。

图片

徐汉棠 大掇只

掇球器形更接近,为汉棠改款掇只壶。

图片

道洪掇只

       其为改款,是何道洪先生的风格,粗流粗把,整体形韵仍是掇只

图片

周桂珍掇只

其盖子多有改动,是仿古盖之风格,造型整体提起而挺,别有韵致。

图片

高振宇掇只

更倾向于称此款为掇球,无圈底,整体以掇圆为造型,此款是顾派掇壶风格。

      

      “掇只”就是“罐子”,当初的制壶艺人,不过是仿照日用的小罐制成壶身再装置上流与把。据徐汉棠大师之子徐维明介绍,“掇只壶”是紫砂壶所有造型的母体,做这样一个标准的壶,徐大师曾统计过,需要108件工具,可见一把小小茶壶中蕴藏的深厚功力与匠心。

      “一个紫砂茶水罐子”——极有生活,极有情趣,极有意味。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风铃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