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10-20 来源:紫砂之家
 宜兴在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 ? 一说为:宜兴紫砂始于宋朝。其根据1976年宜兴鼎属镇地区的羊角山发掘出一条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另外又有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喜共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梅尧臣也有诗加以赞扬:“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从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具有断代的参考价值。 另一说为:宜兴紫砂起于明代。此说的根据参考了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录》创始篇记载。金沙寺有一僧人习惯用陶缸,所以选用细土加以洗练捏坯为壶,并放在陶穴烧之,遂得以传世。  《正始篇》记载供春为吴氏家僮,而此时吴氏正读书于金沙寺,供春聪明过人,向寺人、僧人学习制作紫砂的技术,并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 竹刀使用。供春充分利用泥陶的本色,烧造的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石”的说法。是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地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鉴于他的名望,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自此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供春也是中国工艺史上最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玉享等名家,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名的陶艺大家,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问特出”。著名现代宜兴紫砂陶艺家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我从事砂艺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砂艺家首推陈鸣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他的作品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其传世作品也仅有难得的几件。另外此时期的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由于他们的传世作品极少,后人对他们也就不十分的了解。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艺名昭显,此人精书法、绘画、篆刻,与彭年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他所制壶形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生时期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紫砂器在世界上称得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著名陶艺明匠,创制了如此多的人类艺术瑰宝,他们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待续)  |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