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
十丈龙孙绕凤池。
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中就提出“弟子师,敬同于父”。可见尊师重教从那时起便有。值得一提的是,紫砂界的师承关系,时至今日,仍尊崇着传统的师承文化,拜师仪式上往往有下跪、叩头、敬茶等等传统之礼。拜师收徒,代代相传。
▲紫砂七老
今天恰逢中秋、教师节,双节共渡,紫砂之家和您一起,来谈谈紫砂界的师徒传承。(附紫砂七老师徒关系谱,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方式,师徒关系有交叉)
任淦庭(1889-1968)出生于宜兴归径乡陆平村,又名干庭,字缶头,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生于书香门第。15岁时,跟随宜兴名家卢兰芳学习紫砂陶刻,满师后在吴德盛陶器公司雕刻做画谋生。其紫砂陶刻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各臻其妙地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他为新中国紫砂陶刻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是著名的“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任淦庭年幼时为左撇子,写字作画都用左手。至“吴德盛”后,在吴汉文的要求下练习使用右手。经过刻苦训练,竟练成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的“绝技”。他在同一器具上做成双成对的飞禽走兽,或是在成对器物上做飞禽动物时,能用左右手同时题书作画,且布局舒坦,形象生动,可谓宜兴紫砂陶刻历史上的奇人独创绝技之一。
裴石民(1892-1976),原名德庆,宜兴蜀山人。14岁时拜姐夫江祖臣为师,后改名为石民。他年少成名,21岁到利永陶器公司制陶,技艺成熟,仿创兼优。抗日战争爆发前期,裴石民到上海魔术大师莫悟奇家中制陶。他在上海长住达十年之久,先后为几个古董商店专事仿古,颇负盛名。
民国时期,很多紫砂名手时常会被古董商邀去上海制作紫砂器,其中相当部分是仿制明清作品。当时如江案卿、范大生、汪生义、程寿珍以及后来包括裴石民、顾景舟在内的新中国成立后紫砂著名七老艺人,在民国时期都曾到上海做过仿古紫砂。应该说这个时期既是他们的一种谋生,同时客观上也因此使自己的技艺有了极大的提高,成就了“鸣远第二”的盛誉。
吴云根(1892-1969),原名芝莱,宜兴蜀山南街人,14岁即拜汪生义为师学艺,曾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吴云根长得虎背熊腰,力大无穷,曾以挑胚、搬运为生。1915年由利永公司介绍远赴山西平定县陶器工厂任技师三年,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师,也曾在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窑业科担当技师。新中国成立后,在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担任56届成型技术辅导员。宜兴紫砂厂成立后,一大批学子步入紫砂殿堂,可谓门墙桃李,极一时之盛。现在著名的制壶名家吕尧臣、吴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门下。汪寅仙亲沐其教导,并由吴云跟推荐于师弟朱可心身边学艺。他待人谦和大度,诙谐、风趣,作品如人品,敦厚朴实。
04
王寅春(1897-1977)祖籍江苏镇江,出生于宜兴川埠乡一个贫寒家庭,13岁在本村金阿寿家学习制壶技艺,满师后,先帮富户赵乾泰做小伙计,后做客师制胚。他的朱泥小壶与众不同,胚体圆而薄,下水平稳,出水爽,极为精巧,很快为他赢得声誉。王寅春在1935年应上海古董商垄怀希之邀,到上海制作紫砂仿古产品,成功地仿制了时大彬、徐友权、陈鸣远、陈子畦的作品。王寅春仿制的作品饱满生动,几无挑剔。王寅春对紫砂陶走向国际市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34年东洋生意兴起,日本人向吴德盛公司订购了300只小花盆,吴德盛公司把此任务交给了王寅春。他冥思苦想,率先做成了紫砂挡胚模型,开始了宜兴紫砂陶生产使用模具的先河,这也是紫砂工艺史的重大革新之一。王寅春同时还为销往泰国的产品,赶制过一批茶壶,有洋桶、线圆等。1955年1月,王寅春参加了蜀山陶业合作社,成为56届的技术辅导员,为政府聘请的七大艺人之一。多次承制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礼品,一些新品名作被中南海紫光阁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王寅春为人忠厚,朴实而谦逊,行动稳重。两手虽粗,但特别灵巧,虽不识字,但极有经营头脑。其作品线条挺括清晰,口盖严丝合缝,既继承传统又能突破创新,有强烈的个性。
朱可心(1904-1986),原名开张、凯长,宜兴紫砂名艺人,花货巨匠,一代宗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长。生于宜兴蜀山,14岁拜汪生义为师学艺,31年受聘于宜兴陶瓷职业学校任技师、工场教员,作品“云龙鼎”获美国芝加哥博览会“特级优奖”。54年受命组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为宜兴紫砂工艺厂创始人之一。朱可心是现代紫砂史上德艺双馨的杰出人物,是大家公认的紫砂花货一代宗师。他从艺七十余年,刻苦钻研,全面继承和发扬紫砂传统技艺,创作了数以百计的紫砂经典作品。朱可心善于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作品变化法度合宜、疏繁得体、生意盎然。他的流世佳品《报春壶》、《三友壶》、《彩蝶壶》等至今畅销不衰。朱可心是近代紫砂历史最重要的一位人物,获得多项第一。
06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别称瘦萍、武陵逸人、壶叟,宜兴川埠上袁村人。顾景舟出生于紫砂世家,18岁随祖母邵氏制壶。20世纪30年代到上海仿制历代名作,临摹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之作。顾景舟做壶60余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国诸名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器必精心构撰,出手皆成华章,形成了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他视紫砂为生命,承前启后,融古铸今,一改清初以来紫砂壶纤细繁琐、堆砌繁华之气,追求壶体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注重造型的简朴大方,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寸壶竟有斗米贵”的声誉。
是在近千年的紫砂发展史上,他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他开创了当代的文人茶器,创立了自己的紫砂理论,不但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传世作品,而且培育了一代紫砂中坚人才。
顾老一生致力于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桃李满天下,可以说如今的紫砂行业领军人物都受其教益。
蒋蓉(1919-2008)别号林凤,出生于宜兴穿埠潜洛村的一个紫砂世家,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艺术辅导,高级工艺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11岁时辍学在家制作紫砂壶,20岁不到,随伯父蒋燕亭到上海学艺,技艺精进,仿制陈鸣远作品,此时作品多为花货摆件。宜兴蜀山紫砂合作社成立后,她带过几批徒弟,人称蒋辅导,为7名技术辅导中最年轻者。她的作品造型,设色逼真,惟妙惟肖,意趣盎然,自成独立的艺术风格。蒋蓉大师文思敏捷,才华出众,从艺70多年,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紫砂事业。她对紫砂艺术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她认为:艺术是发现、提炼、厚积薄发;技术是千锤百炼、功到自成。紫砂壶艺是文化和技艺共同积累的结果,和其他所有艺术一样,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而艺术是能给人们精神上赏心悦目的享受。在艺术实践中,蒋蓉大师善于将动物、植物、花果等自然形体,经过艺术提炼、创造,自如运用于紫砂作品之中,设色与造型逼真,融合了艺术美感与自然生趣,形象色泽及表面肌理都有妙趣天成之感。其创作大多以自然界瓜果、动植物为题材,表现手法以仿生为主,作品形象生动、色彩绚丽,形成了独特的紫砂艺术风格。可以说蒋蓉大师在仿生类紫砂艺术方面的造诣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之名,是鞭策,
后辈当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将更多的匠心精神和制作技艺传授给徒弟,
以正清源。
前辈耕耘不掇,
后辈孜孜不倦,
有传承,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