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梅桩壶——最具风骨的器型

梅桩壶——最具风骨的器型

时间:2025-08-04 来源:紫砂之家

梅桩壶是用堆花手法,以梅桩树皮缠枝塑造成型,成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梅花傲雪凌霜,自古就象征着不趋荣利,坚强、高雅、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在民间也是传春报喜的象征。


古诗词中“梅”的意象颇受诗人词人的青睐,吟梅诗词甚多:“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梅花为主题的梅桩壶也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2013年瀚海秋拍,何道洪“歪嘴梅桩套壶”拍出了1265万的高价。


图片
何道洪·歪嘴梅桩套壶

壶呈现下大上小,向左倾斜的势态,弧度缓和的长流则平衡了壶身倾斜不稳定感,自然而生动。


梅枝弯成的把和盖的,疏疏地几朵梅花,没有夸张雕琢纹路树结,梅桩壶反而有股素洁雅致的风韵。



梅桩壶制壶工艺繁琐耗时长,一把成功的梅桩壶对紫砂匠人的制壶技艺要求也较高。


首先,梅桩桩头是难点之一,梅的姿态与嘴和把的整体搭配,要浑然天成,整体走势要利落,一气呵成,一把好的梅桩壶才能有精气神。

其次,梅桩不规则卡盖也是工艺难点之一,报废率很高。因为一定要开盖做盖,这对匠人要求非常高,必须对尺寸了然于心,才能保证契合度密封性,差之毫厘,一损俱损。


只有通过经年的积累,才能顺畅生动地表达梅桩肌理梅花的美好品格包裹在茶器中,在梅桩壶上和谐共存。



许多制壶大家对于梅花意象都有自己的诠释,留下了一些梅桩壶的佳作,一起欣赏一下。


陈鸣远


图片

陈鸣远制·拼砂梅桩壶(2010 嘉德秋拍)

成交价:RMB 3,584,000

 点击查看 梅桩


壶体仿梅花树桩,形制特殊,韵致古拙


壶身、流、把、盖全部是用极富生态的残梅桩、树皮及缠枝组成,作品是一件强而有力的雕塑,壶上的梅花是用堆花及贴饰手法,将泥浆层层堆积塑造成树皮状,栩栩如生。


图片

▲陈鸣远制拼砂梅桩壶(美国西雅图博物馆藏


此壶紫泥胎质,壶呈栗色,除了极富生态的残干、破皮及缠枝之外,整件作品更是一件强而有力的雕塑。


壶上的梅花是用堆花手法,将有色的泥浆堆积塑造成型,这种装饰技法在18世纪最为流行。


壶腹刻行书铭款:“居三友中,占百花上。鸣远”

汪寅仙


图片
汪寅仙·九头高寿梅桩壶(2016匡时秋拍)

成交价:RMB :2,530,000

 点击查看 梅桩


此壶为古梅梅桩造型,壶体为一不规则若圆筒形的梅树桩,结疤错落有致,或凸起或斑斑驳驳。


枝上梅花形态各异,多姿多彩,有新绽开的梅花,有含苞待放的梅骨朵,栩栩如生。梅枝干、桩头、梅树瘿节生长自然,宛若冰肌铁骨之势。壶盖平坦,与壶体嵌合严密


通体观之,梅桩茶具刚劲有力,比例协调,气韵浑朴,一派天成。


图片
汪寅仙·弯把梅桩(2012 瀚海秋拍)

成交价:RMB 1,725,000

 点击查看 梅桩


此壶的壶身,流把、盖用极仿真的手法来捏塑,梅花采取贴花法塑,栩栩如生。


作品气韵生动、整体协调,并酷似自然生态,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东方艺术文化特色和高雅的艺术欣赏价值。



图片
汪寅仙制双色梅桩

此壶壶身以一段生动而有气势的梅树为身段,气度非凡、端庄稳重以变化多端的树枝为壶流、壶把,树枝和瘿节造型自然,有如冰肌铁骨之势。


汪寅仙大师制作紫砂壶,素来将局部处理作为自己作品画龙点睛之地,此壶中的所有梅花都以异色处理,从而突显其作品造型特色和优雅气韵。


图片

汪寅仙制·铁梅壶


梅桩壶身苍老遒劲,梅枝把手高耸,花、枝连接壶身,嫩梅和老桩对比强烈,寓“古木逢春”意。整体造型构思独特,把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放的骨气,表达得淋漓尽致


申锡


图片

道光 申锡制瞿应绍铭 白泥梅桩 

  查看 梅桩


申锡喜用白泥(本山绿泥)配制做壶,此梅桩壶就是以优质白泥制成,砂质细密,色泽清雅。


壶身形似梅桩,饰以断枝瘿节。壶钮、壶嘴、壶把均以梅树老干新苞构成,意趣盎然,壶身铭文:“烹茶待客至,得味有诗来。子冶”。

 

壶把下有“申锡”小印,壶底钤“茶熟香温”四字篆书方印。


朱可心


图片

朱可心制·梅桩


作为近代最为著名的紫砂七老之一,可谓是近代最为著名的花器大师,其学艺钻研,抟壶一生,可谓紫砂花器门户之大宗师。其作品风格浑厚朴实,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技艺全面。


裴石民


图片

裴石民制梅桩


壶身一面饰斑斑苍老的节疤和经风暴撕裂的树皮,另一面,历经剪枝,光润坚挺壶嘴犹如右下向上伸展的梅枝,生意盎然


壶把弯曲虬绕交叉,呈奋发向上之势,出俩小枝,缀上几多梅花争相绽开;设置与壶体吻合,并塑一枝生态奇趣的梅枝。


杨凤年


图片

清 杨凤年·梅桩壶 (藏于南京博物院)


梅桩树干为本,精心刻划梅之瘦骨傲霜、不畏艰辛的灵性,虬曲挺立。杨氏即杨凤年,杨彭年之妹,清嘉庆年间浙江桐乡人。其壶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的最有名望的第一个制砂壶女艺人。 底钤篆书阳文『杨氏』小圆印


何道洪


图片
何道洪·梅桩壶(2014 瀚海秋拍)

成交价:RMB 1,265,000


壶体以一截梅桩为造型,壶嘴、壶钮及端把均为梅枝状,小巧精致的梅花自壶钮及壶把处自然胥出,正、侧、反姿态各异的花苞疏密有致的分布于壶体,平添一份柔美。


壶身突出梅桩苍劲的节疤,纹理清晰,有一种参差之美,娇艳的梅花和老辣的梅桩形成强烈的反差,寓『枯木逢春』之意。


此壶壶形、色、工各方面均独树一帜,其形注重意,其色重真,其工细兼精,造型艺术突出。


冯桂林


图片

近代 冯桂林·梅桩


此壶雏形摹杨凤年梅桩壶形,进行提炼、加工、改造,以梅桩树干为本,精心刻划梅之瘦骨傲霜、不畏艰辛的灵性,虬曲挺立


壶身一面饰斑驳苍老的节疤和经风暴撕裂的树皮,另一面,历经剪枝,光润坚挺。


壶嘴犹如由下向上伸展的梅枝,生意盎然壶把弯曲虬绕交叉,呈奋发向上之势,出两小枝,缀上几朵梅花争相绽开。设置嵌盖与壶体吻合,并塑一枝生态奇趣的梅桩,构成一幅美妙的写意画。



历代名家通过运用雕塑技法,生动的展现了梅桩遒劲斑驳的肌理、梅枝的傲骨和梅花的高洁,今时观之仍能感悟梅的冰魂雪魄,大家比较喜欢哪一位大师的作品呢?欢迎留言!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风铃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