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圣思桃杯为何能被封神!

圣思桃杯为何能被封神!

时间:2025-04-30 来源:紫砂之家

图片

在南京博物院,有一件难觅其匹的稀世珍品——圣思桃杯。这件紫砂桃形杯原为江苏宜兴储南强先生珍藏,20世纪50年代初,储先生将其慷慨奉献给国家,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馆。

这件紫砂桃形杯,由杯和座组合而成,以肥硕半桃为杯,桃尖作流,妙趣天成。通高8.4厘米,杯高7.0厘米,口径10.5厘米。它以连枝切开的交桃作杯,内外壁平整乌润,整个杯将桃的枝、叶、果有机相联。桃子丰硕肥大;与杯柄相连的枝干,古老苍劲,盘屈连叉,蕴含“此桃3000年一生实”之意。参差扶疏的大小桃叶,紧贴杯壁,显得意气风发。枝端上的小桃,为老桩增添了活力。而稍稍伸出的叶端、小桃和枝干,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正好三足鼎立,成了杯底的三个支撑点,使桃形杯稳定在底座上,桃杯外沿下,还刻有“阆苑花前是醉乡,拈翻王母九霞觞”诗句,署名“圣思”,并钤“圣思所作”阴文小印一枚。


图片

圣思桃杯是一件构思奇巧、制技精妙的紫砂艺术极品,是紫砂传器中的经典之作,可谓千古一器!

历史上对圣思桃杯的作者颇多歧义,姓项说源于杯托铭文,另有考为蒋,论据来源于《重刊宜兴县旧志·艺术》上载“圣思”是蒋允睿的字,其父为蒋如奇,父子皆书家。《皇清书史(附:皇清书人别号录)》卷二十六“蒋”字条第一条明确记载“蒋允睿,字圣思”。

铭文的作者究竟是何身份?他是否就是器物的作者?这些至今未了的公案,不过是我们做的一个有趣而略带冒险的微观考察。重要的是,这件超越一般工艺品之上的艺术神品,给后世带来了怎样的启发。

图片

▲圣思桃杯

圣思桃杯色呈赭红,形制剖桃之半为杯体,造型巧妙,构思奇绝,桃叶桃实作三小足,与桃把相连的枝干粗老盘曲而中空,整个杯体上有大小老嫩桃叶十四片,正反仰侧,形态各异,婀娜多姿,叶面脉络清晰,几可乱真。统观此杯,老枝新叶,参差扶疏,花蕊楚楚可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势,令人心折。

图片

图片

圣思桃杯铭文:杯口外沿刻唐人许雀《醉吟》:“阆苑花前是醉乡,踏翻王母九霞觞。群仙拍手嫌轻薄,谪向人间作酒狂。”一诗的前两句,“踏”改“拈”,点明酒具。

图片

▲圣思桃杯

图片

这件紫砂珍品让历代名家折服,其中对当代紫砂大师汪寅仙的影响尤为深远。

1959年,为出国巡展,有关部门安排汪寅仙朱可心仿制国家一级文物“项圣思桃杯”。朱可心做一个像杯体样的“虚坨”,把杯体倒扣在上面,再把叶片按势头一片片粘上去,以解决桃叶的参差虚实以及底座三个支点的平稳问题。烧成时,设计了一个专用窑具,将桃杯覆扣其上,使杯的口沿、把手和底上的桃叶、小桃果不致变形。窑具上钻孔,使热气可自由流动,不致炸裂。

汪寅仙回忆:“从南京博物馆借来此杯,让我师傅朱可心仿制,他当时是以管理生产技术为主的主任,接到任务后,就全身心投入,夜以继日地工作。我是被工厂选定每天跟在他身边以学、看为主的学生。那年冬天,他经常用一条长围巾双层叠起搭在肩颈上,披着一件旧棉大衣坐在床前的桌旁制作紫砂桃杯一直到深夜。在又冷又疲劳时,他就着几粒虾米或两块豆腐干喝下一盅酒,又继续干起来,我也常陪他干到深夜12点左右。他很关心我的身体,每天晚上都催我先回去休息,等我走后,他还要干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才休息,有时听到鸡鸣才息手。”

朱可心仿制的“圣思桃杯”,交给了厂里。16岁的汪寅仙仿制的第一件“圣思桃杯”,1960年由国家征集后送到莫斯科展出。

图片

▲圣思桃杯 汪寅仙制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风铃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