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30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壶器中,提梁壶称得上是一种特殊的门类,中国传统审美理论中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在提梁壶中被反复妙用,受到许多壶友喜爱。
明 吴经提梁 高 17.7cm,口径 7.7cm 南京市中华门外大定坊马家山吴经墓出土 藏于南京博物院
1965年,在明代嘉靖十二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紫砂提梁大壶,是迄今为止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
此壶营造出简劲优雅的明代审美境界,壶身饱满,口略宽,丰肩膀,腹以下内收,平底,倭角式海棠形提梁比例协调,轮廓造型与提梁求同存异,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壶腹上装一弯流,流根部与壶腹部镶接处贴四瓣柿蒂形纹饰,既牢固又美观大方。
此壶原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为明代制壶名家时大彬所作。身呈上小下大的安定型,肩部转折舒缓,足部转折急遽,大圆提梁的虚空间适度而明显,嘴、钮都是六方形,与敦庞浑厚的壶体形成对比,通身无一点多余的修饰,观之令人振奋叹服,足见其功力之深厚。
曼生提梁又称“石铫提梁”,是曼生十八式中重要器型之一。壶身与提梁比例各半,由下至上形成近梯形状,中间由肩上圆弧和隆起的半圆盖,高高的桥钮加以变化、缓冲,配上长直嘴,显得整壶静气有神,线条交代清晰明确,提梁内圆外方与壶身衔接自然,再配以诗词更添雅趣。
宜兴窑场中流传最广的故事,莫过于“东坡提梁”。实际上,“东坡提梁”冠上苏子之名,不过是小说家言。它的前身为任伯年刻花卉提梁壶,结合传统单把提梁、双把提梁,几经改制而成。
东坡提梁的款式,可粗略归纳为两叉在前,一叉在后,再以梅树枝融入提梁造型,采用仿生的手法加以捏塑和贴塑,再加上一些雕刻手法,配合壶面文辞陶刻,共同组成了整个作品。
此樂提梁系顾景舟与大艺术家韩美林1987年的合璧之作。这把壶的提梁顺壶身较窄的肩部向上渐开,顶部与壶底宽度略同,呈倒梯形,和壶身上下对称。壶身扁圆如鼓,下大上小,既稳固牢靠,又衬托出提梁的气魄。
扁圆形盖面,与夸张个的瘦高提梁相互映衬,空间虚白与壶身实体上下呼应,既有形式上的贯气,又有实用上的理趣。在工艺上,提梁越高制作难度越大,足见顾老壶功。
曲壶是由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守智与大师汪寅仙共同设计创作而成。
壶呈提梁款式,吸取“蜗牛壳”造型,以一根曲线贯穿壶嘴和壶把,壶身和壶把的结合构成了壶的整体,壶嘴则由壶的腰线延伸而成,提梁突破了原有样式,与壶体的结合处采用外凸内凹的设计,逐渐由宽变窄。点线面的结合变化又统一,产生强烈的旋转韵律美,将几何形体造型表达的至善至美。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