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避坑指南:养紫砂壶包浆最容易犯的7个错

避坑指南:养紫砂壶包浆最容易犯的7个错

时间:2025-09-05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壶包浆讲究慢养细护,很多人耗时数月甚至数年却养不出温润宝光,多是因踩中养护误区。以下7个高频错误需重点规避,避开即能让包浆效率提升50%

1. 新壶不开壶直接用,气孔堵塞难包浆

错误行为:新壶到手后,简单冲洗就直接泡茶,认为开壶是噱头

危害:紫砂泥料在烧制过程中会残留石英砂、窑灰等杂质,未开壶直接用,杂质会堵塞双气孔,导致茶油、茶汤无法渗透,包浆速度大幅减慢,甚至出现局部无包浆的斑驳感。

正确做法:新壶需先冷水煮壶10分钟去除杂质,再用目标茶叶的茶汤浸泡2小时,让气孔充分张开,完成开壶后再使用。

2. 频繁换茶,包浆杂色斑驳

错误行为:今天泡普洱、明天泡绿茶、后天泡白茶,认为多茶养壶更全面

危害:不同茶叶的色素(如绿茶的叶绿素、红茶的茶红素)、茶油含量差异极大,频繁换茶会导致壶身附着的物质混乱,最终包浆呈现绿斑、红斑混杂的脏污感,而非均匀醇厚的色泽。

正确做法:固定1-2种高发酵茶(如普洱熟茶、武夷岩茶),养壶期间不随意更换,确保包浆颜色统一。

3. /加速包浆,形成假包浆

错误行为:往壶身涂抹食用油、凡士林或养壶蜡,追求“1周出光的速成效果。

危害:人工油脂/蜡会堵塞紫砂气孔,破坏壶的透气性;形成的包浆表面发黏、光泽刺眼,且极易脱落,后续再想养出真包浆,需彻底打磨壶表,对壶体造成不可逆损伤。

正确做法:拒绝任何人工添加物,仅靠茶汤茶油和手盘自然养浆,虽慢但质感持久。

4. 壶身未干就续泡,包浆发暗发黏

错误行为:前一次使用后,壶身还带着潮气,就立即注入热水继续泡茶。

危害:潮湿状态下,壶表的茶油无法被气孔吸收,会堆积在表面与水汽混合,形成黏腻层,长期下来包浆发暗、无光泽,甚至滋生细菌产生异味。

正确做法:每次用后倒置晾干(至少4小时),确认壶身完全干燥后,再进行下次冲泡。

5. 洗洁精/钢丝球清洁,破坏茶油膜

错误行为:壶身沾了顽固茶渍,直接用洗洁精清洗;壶内茶垢多,用钢丝球刮擦。

危害:洗洁精会溶解壶表的茶油膜,让之前的养护前功尽弃;钢丝球会划伤壶表,形成细小划痕,后续包浆会卡在划痕里,导致壶身粗糙无光泽

正确做法:壶外茶渍用热水浸泡后用软毛刷轻刷;壶内茶垢无需刻意清理(少量茶垢可辅助包浆),若需清洁,用湿茶巾擦拭即可。

 4.jpg

6. 手脏/带油盘壶,包浆发黑发腻

错误行为:盘壶前不洗手,手上沾着护手霜、油污或灰尘,直接抚摸壶身。

危害:手上的油污、杂质会附着在壶表,与茶油混合后形成脏腻层,让包浆发黑、失去温润感,甚至渗入气孔,导致壶身有挥之不去的油污味。

正确做法:盘壶前必须用清水洗净双手,擦干后再轻盘,确保手部无油、无杂质。

7. 长期闲置不养,包浆干涸脱落

错误行为:养壶初期热情高涨,后期将壶闲置在柜子里,数月不使用。

危害:长期闲置会让壶内气孔闭合,之前积累的茶油会逐渐干涸、脱落,再次使用时需重新开壶,相当于之前的养护白费;若闲置时未晾干,还可能因潮湿滋生霉菌,损坏壶体。

正确做法:即使不常使用,每周也需用热水冲洗1次,晾干后上手盘玩5分钟,保持壶身活性,避免包浆干涸。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灵素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