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3 来源:紫砂之家
“打泥条”是紫砂壶成型的基础步骤之一,其主要作用是:
通过反复捶打泥料,使泥条质地更加紧密、均匀,排除内部气泡,增强泥料的可塑性和致密度,为后续用泥条围成壶身(或壶身部件)并进行镶接等工序打下坚实基础,确保成品壶体结构稳定、不易变形。
紫砂壶制作中,打泥条的捶打次数有一定讲究,通常没有固定的精确数字,但业内有一些经验标准。
顾景舟曾要求打泥条一般打十三下左右。徐汉棠也提到每块泥片打七八下就要打好,手上要有数。总体而言,捶打次数要以将泥条捶打至所需厚度为宜,一般是2.5毫米左右,同时要保证泥条厚度均匀,中间与两头、上与下一致。
捶打次数过多,“泥门”会被打松,破坏泥料的分子结构排列,影响后续工序及壶的整体质量;次数过少则无法使泥料达到理想的紧密程度,也难以成型或影响成品品质。实际操作中,匠人会根据泥料特性、壶型要求等因素,凭借经验和手感来控制捶打次数,同时结合翻身、调头打等手法,使泥条受力均匀,最终达到理想的制作效果。
打泥条时保证泥料干湿程度适宜,是确保泥条可塑性和后续成型的关键,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把控:
• 提前处理泥料:新泥料需经陈腐(长期存放),使水分均匀渗透;使用前若过干,可适量喷水并反复揉压,让水分渗透均匀;若过湿,则需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掺入少量干泥调和。
• 捶打过程中观察调整:捶打时若泥料过干,易开裂、缺乏黏性,可边打边用湿毛巾擦拭泥条表面补充水分;若过湿,泥条会黏连工具、变形不易定型,需暂停捶打,放在阴凉处让水分自然蒸发一部分,再继续操作。
• 凭手感判断:经验丰富的匠人会通过手感判断干湿——合格的泥料应软硬适中,捶打时能随力变形且不粘锤,泥条表面光滑无裂纹,弯折时不易断裂,以此确保泥料处于最佳状态。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